English

菁菁和她的老师们

1999-01-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宋晓梦 本报通讯员 梅世雄 我有话说

我国有六百万残疾儿童,单靠特殊学校远不能解决他们的入学问题,大量增加附设班和随读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北京石油附小的老师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我出院的第二天,老师和同学们到家里来看望我,并请我参加第二天的联欢会。在联欢会上,面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笑脸和问候,我感到生活在这个班集体很幸福、很快乐……”

当您知道上述这段文字是出自一个智商只有50分(正常智商为80分以上)的北京石油附属小学五年级(现为六年级)女孩之手时,您会作何感想呢?

菁菁生于1985年,因患先天性脑积水,一、三年级分别休假半年,这对本来学习就有困难的她,更是雪上加霜。数学计算题、应用题和语文理解运用题均无从下手。

1996年,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弱智儿童随班就读这一课题。随读班级绝大部分学生是正常儿童,只有1至3名特殊学生,这些特殊学生生理上或智力上有缺陷,接受知识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很快理解并作为信息储存到大脑里。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这些特殊学生在正常班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尽量跟上正常儿童,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菁菁成为课题组的研究对象。从课题研究开始之日起,宋晓羽老师就成为石油附小随读班的班主任,张翠彦老师教这个班的数学。

起初,菁菁的基础知识差,反应迟钝,明明不会,也不敢向老师请教。听不懂老师讲课时,爱撕纸、咬橡皮等等。这些不好的毛病招致了同学们的笑话,有些顽皮的孩子还给她起外号,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宋晓羽和张翠彦等老师分析了这些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菁菁得了一种先天性疾病,与你们不一样。但她也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理解,希望大家以后多多关心她、帮助她。经过反复工作,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菁菁的苦衷,偶尔也会有极少数淘气的同学取笑她,但同时就会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另一部分同学出现。在一次音乐课上,一个同学嫌菁菁脏,不愿挨她坐。有个男生主动说:“我挨她坐”。音乐老师立刻表扬了这个男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班里逐渐形成了帮助菁菁为荣、欺负菁菁为耻的好风气。

在课堂上,老师们专门为菁菁设计了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一旦她答对,就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大大地增强了她的自信心。记者曾经听过宋晓羽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在课上,宋老师要求菁菁用一个词来形容大兴安岭山峰的形态,菁菁用了“千姿百态”,宋老师马上肯定:“菁菁回答得真不错,老师就用你这个词!”尽管宋老师教案上用的是“形态各异”,“千姿百态”也不如“形态各异”更准确,但这一及时的鼓励给菁菁以很大的信心。她课后对记者说:“我今天太高兴了,老师竟用了我说的词语,我以后要更加努力学习。”

课后,老师们经常给菁菁单独布置作业。张翠彦老师介绍说,单独布置作业的目的还是为了增强她学习的信心。对她的要求要低一些,作业的难度与量都有所降低,一旦她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得到老师的赞扬,就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现在,菁菁在课堂上已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毫无自卑怯懦之感。答错了,也没有同学笑话。课后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成绩稳中有升。在班集体中,她已能友好地跟同学们相处,并主动地为班里做值日、发作业。一次宋晓羽老师要讲“评优课”,上课前,菁菁忽然走到讲台前,塞给老师一块糖,然后在老师耳边说:“宋老师,祝你讲课成功!”老师们用爱心为菁菁营造了一个友爱的环境,在友爱中成长的菁菁已学会了向别人奉献爱。

以前石油附小也曾办过两个专为弱智儿童开设的特殊班,每班十几个学生,在小学读六年后,达到四年级水平。通过对比,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们普遍感到:生活在正常儿童中的随班就读生,在周围聪明儿童的影响下,水平明显高于周围都是弱智儿童的特殊班学生。宋晓羽老师还认为:对正常班的孩子来讲,班里有个残疾学生,老师就会特别注意对孩子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有利于孩子们从小就树立尊重、爱护残疾人的良好的社会道德观。

看到这些变化,课题组负责人、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周文彬主任兴奋地告诉记者:“通过菁菁,我们看到了随读班的可行性。据全国残疾人联合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00万学龄残疾儿童,单靠特殊学校远不能解决所有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只有以特殊学校为主体,增加大量附设班和随读班,多种形式办学,才是普及残疾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当然,这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读班的老师不但要满足正常儿童的求学欲望,同时也要兼顾特殊儿童的要求。石油附小的老师们在这方面做出的探索是可贵的、成功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